<center id="v6rj7"></center>
  1. <dfn id="v6rj7"><sup id="v6rj7"><sub id="v6rj7"></sub></sup></dfn>
    <th id="v6rj7"><video id="v6rj7"><acronym id="v6rj7"></acronym></video></th>
  2. <th id="v6rj7"><option id="v6rj7"></option></th>
      <th id="v6rj7"></th>

        1. <th id="v6rj7"><option id="v6rj7"></option></th>
          中文 English | 會員登錄
          會員登錄

          會員賬號:

          登錄密碼:

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文化學術活動文化學術活動
          中國非遺立法對非遺保護事業的推動成效
          時間:2021-10-29 瀏覽:1142 來源:非遺傳承研究 作者:朱兵

          2011年2月25日,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》(以下簡稱《非遺法》),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保護對象的專門法。它的出臺,適應了文化多樣性發展的世界潮流,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,完善了我國文化遺產法律體系,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,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,推動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具有深遠的意義,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。

      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,我國的《非遺法》實施和非遺工作進入新時代,形成了非遺保護新理念,成績斐然。其一,非遺保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,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;其二,非遺保護的核心目的,是促進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發展,凝聚中華民族力量,增進民族團結,增強文化認同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;其三,非遺保護要“見人見物見生活”,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促進非遺與旅游、文化產業、文創等相銜接,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,融入時代文化?!斗沁z法》施行迄今已十年,在全社會的宣傳貫徹不斷深入,各級政府和部門依法履職,提升非遺治理效能,成效顯著。我國目前已建成比較完備的非遺法律法規體系、非遺名錄體系、代表性傳承人體系;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,啟動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”和“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”,實施“生產性保護”,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產生活,發布《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》和《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》;設立 23 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(實驗)區;實施“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”;推動“非遺 + 扶貧”工作,推進非遺廣泛傳播;推動非遺進校園、進課堂、進教材,逐漸融入國民教育體系;加強非遺保護國際交流與合作,我國已有 40 多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(名冊),居世界首位。

          非遺是凝聚人心的紐帶,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,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?!笆奈濉睍r期,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堅守人民立場,進一步完善《非遺法》,深入推進《非遺法》的貫徹實施,健全非遺傳承體系,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,構建非遺現代傳播格局,把非遺保護事業建成全民參與、惠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,守護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。

          分享到: